中宵
杜甫〔唐代〕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高的西阁高至百寻,半夜独自漫步于雕花的窗户之下。
流星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道白色的光影;月亮落下,水边的沙地也变得虚幻而浮动。
幽鸟知道选择良木而居,巨鱼也想到深水中潜游。
亲朋好友遍布五湖四海,但在这战乱纷飞的年代,却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
注释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也有说六尺或七尺为一寻的。
中宵:中夜,半夜。
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亲朋:亲朋好友。
满天地:到处。
兵甲: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书:书信。
简析
首联描述了诗人夜晚在西阁中所见的景象,百寻高的西阁在深夜中显得格外静谧,夜半时分,独自一人在雕花的窗户下徘徊; 颔联对飞星和落月的描绘,既增添了夜晚的神秘感,又显示出自然的静谧与和谐;颈联则通过幽鸟择木而栖,巨鱼潜游深水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他对于世事纷扰的逃避与无奈;尾联感叹虽然亲朋好友遍布天下,但由于战乱频发,却鲜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揭示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分离。 全诗运情入景、情辞悲苦,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动态的物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的美好愿望。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是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的西川,军阀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杜甫感时忆旧,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2730条名句
又呈吴郎
杜甫〔唐代〕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白居易〔唐代〕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