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口送友人
李频〔唐代〕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连 一作: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注释
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田:一作“天”。
去雁:北飞的大雁。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雪:一作“泽”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首联、颔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
创作背景
李频是晚唐诗人,他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诗人的送别对象与诗歌的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参考资料:完善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简析
《湘口送友人》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联写湘江渡口所见的景象,后两联通过对友人归途中及到家后情景的想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写景见长,诗人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205篇诗文 11条名句
菊花
元稹〔唐代〕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桃源行
王维〔唐代〕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题李凝幽居
贾岛〔唐代〕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